- 文号
- 索引号
- lsx59/2018-00015
- 关键词
- 主题分类
-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鲁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关于印发《鲁山县脱贫攻坚三年规划(2018-2020)》的通知
鲁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直有关单位,土门办事处:
《鲁山县脱贫攻坚三年规划(2018-2020)》,已经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研究同意,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特此报告
2018年1月6日
服务热线:0375-5052740
鲁山县脱贫攻坚三年规划(2018-2020)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2019年是鲁山县脱贫攻坚实现户脱贫、村退出、县摘帽的决胜之年,2020年是提升巩固成果之年。鲁山县委、县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以脱贫攻坚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2018年底脱贫目标,2019年脱贫摘帽,2020年巩固提升,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举措。
为确保到2020年如期完成全市脱贫攻坚任务,与全市同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根据《鲁山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2016-2020)》(鲁政〔2016〕65号)要求,结合鲁山县脱贫攻坚实际,制定《鲁山县脱贫攻坚三年规划(2018-2020)》。
一、基本情况
鲁山县地处河南省中西部,淮河流域沙河上游。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是“中国墨子文化之乡”、“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中国温泉之乡”,是全国著名的食用菌之乡、丝绸之乡、腰带之乡。辖25个乡(镇、办事处)、555个行政村,总人口97.6万,县域面积2432平方公里,是国家秦巴山片区贫困县。全县共有贫困村174个,其中已脱贫62个,未脱贫112个。2017年全县有9个贫困村退出,5579户、21168名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现有贫困户18943户、48856人,贫困发生率5.66%。
近年来,鲁山县以2019年脱贫摘帽为目标,围绕“扶”字做文章,认真贯彻落实脱贫攻坚“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总体要求,以中央、省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为指导,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产业为支撑,努力构建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大扶贫格局,在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水平有效提升,贫困村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条件明显改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2017年,全县生产总值171.12亿元,同比增长6.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95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1869元、8670.35元,分别增长10.8%、9.9%,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其中全县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70.35元,增速9.9%,高于全省农村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坚持党委统揽、党政同责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作用,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大力推进实施一批脱贫攻坚工程,形成产业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三位一体”攻坚合力,加快破解贫困地区区域发展制约瓶颈,全面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确保与全市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切实保障和改善贫困群众民生福祉,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二)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总要求。坚持“六个精准”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始终,精准识别、适时纳入,精准施策、注重成效,切实转变扶贫方式,大力实施以产业扶贫为核心的“六个一批”精准脱贫工程,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三)坚持党委统揽全局核心作用的发挥。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持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落实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体系和党政双组长负总责的领导机制,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作用。
(四)坚持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创新领导体制机制,强化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的主体责任落实。创新扶贫考评体系,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考核体系,保持攻坚期内重点县党政正职稳定。加强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强化问题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层层压实责任和任务,举全市之力强力推进。
(五)坚持统筹推进改革创新。把脱贫攻坚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任务”之一统筹推进,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作用。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级各部门资金筹措、资源整合、利益联结、监督考评等机制,形成有利于发挥各方面优势、凝聚全社会合力,同向同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
(六)坚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确保贫困人口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注重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充分调动贫困地区、贫困对象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发扬自力更生和勤劳致富精神,不断增强自立自强精神,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依靠自身改变贫困的动力。
四、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一个贫困村、不漏一个贫困人口”。
(二)具体目标。按照目标时序和先易后难的原则,继续实施集中攻坚和巩固提高“两步走”战略,2018-2019为集中攻坚阶段,2020年为巩固提高阶段。
2018年。计划减贫18000人,62个贫困村退出;
2019年。计划减贫16500人,50个贫困村退出;
2020年。解决临时性返贫人口脱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五、脱贫指标实现程度
1、贫困户退出指标完成情况
(1)贫困户人均收入方面。围绕农家乐旅游、种植、养殖、加工等行业,制定《鲁山县金融扶贫小额信贷实施方案》、《鲁山县畜牧业融资贷款担保基金管理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规划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产业扶贫项目规划的通知》、《鲁山县产业扶持脱贫“1+13”实施方案》、《鲁山县健康扶贫工作方案》等一系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健康扶贫等政策,加强对有劳动力贫困群众的技能培训,增强他们的创业就业能力,并由县人社部门与外地用工单位取得联系,安排贫困户异地就业。以县职教中心、市技师学院为主,共进行了39期2300余人次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财政补助形式鼓励2267人学习汽车驾驶技术,实现转移就业、外出务工贫困人口1.2万人。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外出务工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全县返乡创业人员达13875人,创办领办经济实体6922个,带动1.4万贫困人口就业。初步测算,脱贫户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达到5000元以上。
(2)教育保障方面。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一封信”“两节课”“三保证”活动,宣传学生资助政策;组织开展“基础教育百千万帮带春风行动”“脱贫攻坚润雨计划”,由县城区重点学校、骨干教育师、优秀校长、爱心志愿者对贫困乡镇的100所学校、1000名校长和教师、10000名贫困生进行“一对一”帮带。筹措资金1500余万元,为全县5300多名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发放了生活补助。筹措资金1495余万元,资助了16176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投入4.36亿元,新建学校10所,改扩建项目学校397所,新建教师周转房711套,新建乡镇幼儿园10所,投入落实“两免一补”和营养改善资金8000余万元。
(3)医疗保障方面。按照“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围绕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少生病”的目标,投资4.5亿元建设县医院新院区,投资2.7亿元建设县中医院新院区,投资5000万元的县妇幼保健院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县财政投入1566万元,建成174所标准化村级卫生室,改善基础医疗条件。投入172万元,为我县贫困家庭免费配备健康扶贫爱心保健箱。采取“就医绿色通道”“两免五优先”“六道保障线一站式结算”“贫困户住院先诊疗后付费”等一系列惠民便民措施,开展“千医帮万户、‘五送’保康健”活动,在全省率先实施贫困户“门诊费用报一半”、“慢性病患者药费全报销”等兜底保障医疗救助举措,从根本上减轻了贫困家庭看病就医的负担,有效遏制和减少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发生,有效解决了看病难、就医难、费用高问题。
(4)住房保障方面。2017年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102户,补助资金150.7万元,切实保障了困难群众住房安全。
(5)安全饮水保障方面。2017年底总投资30699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3955.3万元,地方和群众投资6743.7万元,集中式供水人口55.15万人。自来水普及率为70%,集中供水率为70%,水质达标率95%,20人以下的分散供水工程服务人口约23.87万人。
(6)扶贫搬迁方面。2016年度646户2092人已搬迁入住新居;2017年度560户2062人的8个集中安置工程已经竣工,2018年2月达到入住条件;2018年度计划搬迁1925户6885人,占全省2018年搬迁任务的10%,建设搬迁点31个,已经完成选址、勘察、设计、招投标工作,截止目前已开工建设。结合易地搬迁安置区优势重点发展后续产业,新建村级光伏电站8座,解决安置区产业发展问题,同时,根据搬迁对象不同需求,通过培训引导其转移就业或经商等途径,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搬迁目的。
(7)民政救助方面。共向12762户13977名农村低保对象发放低保资金2087万元,低保对象中同时为扶贫对象的人数为8708人。发放医疗救助资金323.67万余元;资助农村低保对象参保13775人,计41.33万余元;资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保72724人,计218.17万余元。
(8)道路交通方面。2017年以来,先后完成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49.7公里,完成大中桥建设项目7座。
(9)广播电视户户通方面。通过有线电视、无线广播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等覆盖形式,已达到“广播电视户户通”标准。
(10)文化服务方面。按照“七个一”文化建设标准,(即一个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一个文化活动室,面积不少于90平方米;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2017年新建村级文化广场68个。
(11)电力服务方面。2017年度投资5222.3万元的第一批村村通动力工程涉及贫困村61个,投资3249万元新增项目工程涉及贫困村38个,两批工程共涉及贫困村99个,126个项目工程、264个单项工程均已完工。
(12)通宽带方面。陆续为555个村架设了光纤宽带,目前全县174个贫困村中的所有自然村均有宽带接口,可以随时为全村居民提供50M以上的宽带接入服务。
2、贫困村退出指标完成情况
(1)贫困发生率方面。
经自查评估,我县174个贫困村2017年底已脱贫62个,剩余112个贫困村,全县贫困发生率为5.66%。
(2)通村公路方面。全县25个乡镇(办事处)全部通二级公路,555个行政村及所辖自然村主干道全部通水泥路。
(3)通班车方面。已开通75条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乡村班线,营运班车175部,设立班车停靠牌233个,所有班车乘客招呼即停,可满足乘客出行需求,所有行政村实现通客运班车;全县建立快递网点110个,乡镇邮政网点23个,满足贫困村通邮。
(4)农村安全饮水方面。全县174个贫困村已全面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任务,建成饮水工程共468处,其中日供水规模≥1000m3/d的工程数量为6处,受益人口为13.86万人;现状日供水规模在200~1000m3/d之间的工程数量为22处,受益人口为8.48万人;现状日供水规模200~20m3/d之间的工程数量为340处,受益人口为24.04万人;20m3/d以下有100处,覆盖人口8.78万人。水量可以达到人均日生活供水量正常年份60L/人·天,水质符合《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要求。达到每人每天可获得的水量不低于30升要求;已满足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20分钟的规定;供水保证率达到99%以上。
(5)电力保障方面。累计投资8471.3万元完成县域内99个贫困村电网补强任务,共126个项目工程,264个单项工程,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120.31千米,新建改造配电电台区261个,配电容量58.4兆伏安,新建改造0.4千伏线路555.76千米。累计投资547.28万元完成农田机井通电工程,新建10千伏线路11.82千米,配电电台区40个,总容量4兆伏安,涉及行政村23个,受益机井125眼。满足贫困村电力脱贫要求。
(6)广播电视户户通方面。全部实现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实现了贫困村户户通广播电视标准。
(7)综合性文化中心建设方面。县财政投入专项资金,改造提升174个村级活动场所和174个贫困村村级“七个一”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全县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8)医疗卫生方面。“五个一”标准化卫生室已建成174个,已全部投入使用,其中174个贫困村全覆盖。共有合格乡村医生和执业(助理)医师2458名,其中174个实现每个卫生室至少1名合格乡村医生和执业(助理)医师。
(9)在通宽带方面。全县555个村完成宽带进村全覆盖。
(10)产业发展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方面。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产业特色,把扶贫车间、光伏发电、种养基地三个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主方向,稳妥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全县555个行政村全部组建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174个贫困村年底集体经济收入村均达到5万元以上。
3、贫困县退出指标完成情况
(1)贫困发生率方面。2017年,我县农村户籍人口为97.6万人,初步核定未脱贫人口18943户、48856人,贫困发生率为5.66%。
(2)贫困村退出方面。6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通过扶持实现退出,贫困村退出率达到35.63%。
(3)群众认可度方面。广泛开展“结穷亲、交真情、真帮扶”、“困难群众温暖工程”、“脱贫攻坚文艺巡演”、“代表委员助力脱贫”、“脱贫致富之星巡回演讲”、“非贫困户大走访”、“政策宣传进万家”、“欢欢喜喜过大年”、“百企帮百村”、“扶贫挂历普惠全民”十个专项活动,提升群众对脱贫政策的知晓度、脱贫过程的参与度,自查评估群众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认可度达到95%以上。
(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2017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70.35元,增长9.9%,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7%)1.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
(5)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情况。教育方面:全县共有教师5300名,班师比、生师比均达标;投入4.36亿元,新建学校10所,改扩建项目学校397所,新建教师周转房711套,新建乡镇幼儿园10所,投入落实“两免一补”和营养改善资金8000余万元。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达85%、学前一年入园率达92%;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在校学生数,适龄儿童接收九年义务教育的人数,均高于全省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医疗方面: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100%、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5%、儿童健康管理率86.97%、孕产妇管理率92.97%、老年人健康管理率16.66%、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94.35%、Ⅱ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94.86%、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95.37%、肺结核患者管理率97.41%、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29.38%、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50.22%、免费婚前检查率29.3%。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等12项公共卫生服务指标均实现高于省平均水平。文化服务方面:按照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指标要求,我县目前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74个村级基层文化服务中心都按照标准建设,实现合格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全覆盖。
(三)2018年相关指标完成及2019年预计实现程度
1、贫困人口剩余量
截至2017年底,我县还有贫困人口48856人。2018年,我县计划脱贫5145户,18000人。2018年底,全县贫困发生率低至3.1%。2019年,我县计划脱贫4710户,16500人。2019年底,全县贫困发生率低至1.48%。
2、贫困村剩余量
截至2017年底,我县还有贫困村112个。2018年,我县计划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19年,我县计划5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3、贫困县退出指标实现程度
2018年底,我县的贫困发生率降至3.1%,62个贫困村通过扶贫实现退出,2019年底,我县的贫困发生率拟降至1.48%,50个贫困村通过扶贫实现退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有能力、有信心实现全县整体脱贫摘帽。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扶贫和党委政府双组长负责制。推进县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领导能力建设,选好配强扶贫任务重的县党政领导班子。脱贫攻坚任务期内,县级领导班子重点县党政正职保持相对稳定,原则上不脱贫不得调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党建促扶贫的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切实提高村委会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组织实施能力。加大驻村帮扶工作力度,配齐配强驻村工作队,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二)创新体制机制。健全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与动态调整机制,加强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应用,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优化财政涉农资金供给机制,以脱贫攻坚规划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加强对脱贫攻坚政策落实、重点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跟踪审计,强化财政监督检查和项目稽查等工作,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建立健全扶贫资金、项目信息公开机制,保障资金项目在阳光下运行,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有效、精准。
(三)加大政策支持。加大县级本级财政预算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建立与省级财政资金投入相适应的增长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建立健全融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大力开展金融扶贫贷款向贫困地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投放。推动开展特色扶贫农业保险等多种保险业务。将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脱贫攻坚用地需要,加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扶贫开发力度,鼓励重点县将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县域范围内流转使用。建立优先使用扶贫干部的正向激励用人机制,向基层和贫困村派驻扶贫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培养和锻炼干部。
(四)明确责任分工。认真落实工作机制。做好上下衔接、域内协调和督查巡查等工作。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扶贫工作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出台相关配套支持政策,加强业务指导和推进落实。按照“资金、任务、责任、权力”四到机制,根据县域内脱贫攻坚任务,负责本区域内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并对规划实施效果负总责。
(五)严格管理考核。将脱贫纳入部门绩效考评体系,建立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确保责任到位、投入到位、督查问责到位。建立和健全监察巡查制度、考核验收制度和“三个一批”奖惩制度,分类细化考核指标,强化结果运用。开展专项监察巡查,加强扶贫资金使用和政策执行监督管理,对扶贫资金虚报冒领、截留私分、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违法违规问题,坚决从严惩处,坚决杜绝“数字脱贫”“假脱贫”。
(六)加强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适应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需要的扶贫工作队伍,解决好人员编制、经费保障问题,进一步充实工作力量,配强基层扶贫队伍。加强扶贫干部培训,强化扶贫队伍的能力素质和道德水平提升,进一步激发脱贫攻坚的内在活力。强化干部作风转变和廉政履职建设,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
(七)加大扶贫宣传。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作用,宣传党和国家各项扶贫开发政策,准确解读党和政府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政策举措,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增强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总结推广精准扶贫、驻村帮扶等典型经验,宣传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战胜贫困的先进事迹,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扶贫开发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