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号
  • 索引号
  • 00548694/2019-00044
  • 关键词
  • 主题分类
  • 县政府文件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鲁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鲁山县乡镇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规划(2019—2020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9-08-02         浏览次数:


鲁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鲁山县乡镇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规划(2019—2020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土门办事处:

《鲁山县乡镇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规划(2019—2020年)》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19年8月2

鲁山县乡镇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规划

(2019-2020年)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省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按照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

1、物流快递行业发展迅猛

电商渠道下沉及农村道路交通不断完善,带动我县物流快递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物流快递业务量迅猛增长。物流快递服务网络已全面覆盖全县各乡镇和90%以上村。物流快递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已实现全县所有乡镇配送当日达、行政村配送次日达,平均配送成本低至3.5-5元/公斤,基本达到全省平均物流快递成本水平。

2、乡村公路建设日趋完善

我县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行政村道路已实现村村通。全县公路总里程达327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条110公里,国省干线公路5条(国道311、207,省道242、231、239)269公里,农村公路2895公里。初步形成了以干线公路为骨架,以县乡公路为依托的“干线直达,快速进出、干支联网、县乡循环”的县-乡公路网络。

3、农村物流配送网络覆盖广泛

围绕农村物流节点建设,我县邮政、供销等各类电商物流市场主体依托乡、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目前,覆盖各街道、乡镇、行政村的农村电商物流分拨站总数已达391个,已初步形成县-乡-村三级全覆盖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为打通农村物流配送“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实现农村物流高效运转提供载体支撑。

(二)发展瓶颈

我县农村物流发展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还不能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农村物流发展的需求,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1.农村物流缺乏有实力的运营主体。农村物流经营主体数量多、发展迅速,但参与主体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实现物流集聚和规模效应,导致物流成本偏高,企业生存压力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2.乡镇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欠缺。乡镇综合服务平台在农村物流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集聚物流企业,强化商贸流通与货运物流的业务对接,健全同上下游枢纽节点相衔接的运输组织网络,扩大向农村地区的延伸和覆盖,实现县域农村物流服务网络与干线物流网络的衔接。

3.农村物流服务范围小和运营效率低。由于乡村人口少、消费水平低,加之村级物流节点体系尚未形成,快递、邮政、供销等尚未融合,农村物流下行压力较大,上行车辆空驶率较高,经济效益低,企业处于微利甚至是亏损的状态,导致多数企业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乡、村物流节点建设,末端物流运行不畅,农村物流覆盖行政村的比率还比较低,包裹快件24小时从县到村的还比较少。

二、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安全、经济、高效的物流运输为主线,整合县域现有物流资源,加快乡镇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农村物流三级网络节点体系,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形成跨部门共建共享、跨行业联营合作的农村物流发展机制,提升我县农村物流配送运输效率,降低物流配送成本,为切实解决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和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的物流瓶颈奠定基础,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运输保障。

(一)基本原则

1.资源整合原则。按照“资源共享、多站合一、功能集中、节约高效”的要求,加快促进交通、邮政、农业、供销、商务等部门现有节点资源衔接共享,合理规划布局,向全社会开放的公共物流网络节点体系。

2.城乡一体原则。统筹城乡物流发展和规划,加强与物流园区(货运枢纽)、重点农产品、农资、农村消费品集散中心(基地)、邮件和快件处理中心等的有效衔接,实现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与干线物流网络的全面融合。

3.统一布局原则。要全面分析农村物流发展现状、需求特征和发展趋势,综合考虑县乡村行政规划结构形态和面积、产业布局、人口分布、对外交通、货物流向、现有节点资源等因素,统筹确定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布局的数量、类型、规模和功能。

(二)发展目标

2019年底前,按照“服务全覆盖、建设看需求”的原则,规划建设覆盖县域局部乡镇和建制村的乡镇综合服务平台和村级物流节点;2020年底前,依托产业集聚区,建成服务全县的县级物流配送集散中心并投入运营,并实现乡镇综合服务平台、村级物流节点体系的全覆盖。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建设

推进乡镇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优先利用乡镇客运站、邮政所等现有设施资源,每个乡镇合理选址3-10亩建设用地,布局具备农村客运、物流、快递、电商等功能的乡镇综合服务平台,打造上接县、下联村的农村物流中转节点,推动形成“一乡一平台”的农村综合服务格局。健全村级物流服务网络。

(二)推广应用专业绿色农村物流装备

推进农村物流经营主体配置专业化运载单元及专业化包装、分拣、运输、装卸设备;安检设备;储藏保鲜、冷链检验检测设备,推广适用于农村物流的厢式、冷藏等专业车辆,提升农村物流作业效率、减少货损货差。应用经济便捷的农村物流车辆。推广适宜农村地区的新能源车辆,加快淘汰安全隐患大、能耗排放高的老旧车辆,提升农村物流运输的安全性、经济性。

(三)提升农村物流信息服务水平

加快县级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推进整合我县交通、商务、供销、邮政等相关部门农村物流信息资源。推广应用电子商务、互联网、条形码、电子数据交换、管理信息系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及时采集物流信息,搭建县级物流信息平台,实现跨行业农村物流信息的互联共享。同时加强与乡、村物流信息点的有效对接,强化信息的采集与审核,形成上下联动、广泛覆盖、及时准确的农村物流信息网络。

四、重点工程

(一)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工程

依托我县产业集聚区的企业集群优势和电子商务产业园的物流服务集成优势,积极打造服务全县的县级物流配送集散中心,为全县电子商务货物集散及农特产品提供仓储、分拣、初加工、预冷、配送及金融、结算、咨询等配套增值服务。实现全县物流信息统一发布、物流技术集成、物流资源整合,使之成为我县联通内外的物流信息交换枢纽节点、物流集聚分拨中心和物流行业组织中心。

(二)乡镇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依托物流承办企业,整合我县万村千乡、邮政等农村流通网络资源,开展“一乡一平台、一村一节点”的农村物流配送站点建设。按照客运、物流、邮政、电商等多站合一”的模式,建设一批具备农村物流配送的中转仓储、分拨配送和物流服务等功能的客货运一体化的乡镇综合服务平台。

(三)三级物流运行机制建立工程

推动政府、电商平台、物流企业建立多方合作机制,按照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理念,采取市场化方式解决好每个环节的物流中转衔接和每个环节所代表的利益分配,建设我县“互联互通、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全域覆盖”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

(四)物流信息化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工程

在国家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统一框架之下,建立基于云服务的我县公共物流信息服务中心。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有机结合、公共服务和增值服务融合互动、丰富内容和提升品牌同步推进,探索建立开放、透明、共享的数据应用平台。为电子商务企业、物流公司、仓储企业、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等各类企业提供供需信息服务;为农村群众提供在线购物、销售、缴费、出行、娱乐、资讯、创业等生产生活信息服务。

(五)物流信息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工程

由县商务局和工信局共同牵头引导县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农业、供销、邮政等相关物流部门及电商、快递企业依托物流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信息报送和互联互通,实现共享衔接;以市场化方式整合物流企业配送资源,实现统一仓储、统一分拣、统一车辆、统一标识、统一配送,充分发挥统一配送的集约化效应;加快对我县现有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的标准化改造。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牵头抓好物流管理、技术和服务标准的推广,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物流计量、货物分类、物品标识、物流装备设施、工具器具、信息系统和作业流程等,提高物流的标准化程度。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分工。成立我县农村物流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由县主要领导为组长,县交通运输局、财政局、税务局、自然资源局、商务局、发改委、农业农村局、邮政公司、供销及相关物流企业等主要部门积极参与,形成组织领导合力,协调解决农村物流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明确农村物流工作负责人,加强农村物流各项工作对接、及时有效开展调查统计与信息报送,明确项目建设时序,落实责任主体和责任分工,扎实有序开展农村物流各项工作。

(二)强化政策保障。统筹谋划,研究出台符合农村物流发展方向的配套政策,在项目、土地、税收、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物流发展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机制,积极探索适应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风险投资、融资担保、责任保险等模式。努力营造农村物流发展环境,着力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提速增效等工作,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服务好农村电商物流企业,切实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加强资金监管。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统筹安排专项资金和县配套资金,定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导,确保专项资金使用规范有效;项目实施主体单位应严格按照财政资金的支持方向开展项目建设,制定行之有效的资金管理制度,建立“一项一档”项目管理制度,切实保障项目有序落地实施。



【打印】 【关闭】